公元前522年,楚国太子建在边境的城父镇守时,佞臣费无极通过诬陷诋毁,指控太子建有反叛之图。楚平王听信了这一谗言,立即将太子太傅伍奢召回楚都郢都,并将其关押入狱。同时,费无极还对楚平王说:“伍奢有两个儿子,一个叫伍尚,一个叫伍员(伍子胥)。若这两人继续留在世上,日后必将成为楚国的祸害。”于是,费无极策划了一个阴谋,提出以“赦免伍奢之死罪”为名,诱骗伍家兄弟来到郢都,打算将他们一并除掉。楚平王听从了这一建议,立即派遣两路人马行动。
奋扬是楚国的一员老将,他内心知道太子建是被冤枉的。出于对太子的同情,奋扬一方面故意拖延行军速度,一方面派人紧急通知城父的太子建。太子建得知消息后,立刻逃往宋国避难。当楚平王的另一支队伍抵达伍氏兄弟的府邸时,使者告诉他们:“大王已经查明,伍奢确实是冤枉的。为了表歉意,特地封你们为侯爵,请速来郢都复命。”伍尚与伍子胥意识到这是阴谋,于是为了保全年迈的父亲,伍尚决定自愿赴死,而将复仇的责任托付给弟弟伍子胥:“尽孝容易,复仇难,父亲之冤,我依赖你来报。”兄弟二人商定,只有一个人去赴死,另一个去复仇,这样才能不辜负父亲。
展开剩余80%果然,伍尚刚一出门,就被士兵逮住。而伍子胥则骑马赶到,手持弓箭,对着使者大声道:“你们回去告诉楚平王,若不释放我的父亲和兄长,楚国必将遭遇灭顶之灾。否则,郢都将变成废墟。”说完,伍子胥急速骑马逃离,开始了他的一段亡命生涯。得知父亲和兄长在郢都被处死的消息后,伍子胥愤怒不已,发誓要为父亲复仇。他立下誓言:“楚平王无道,杀害忠良,我必为父报仇!”
伍子胥的复仇大计开始了。据《春秋公羊传》记载:“父亲被无辜诛杀,儿子有权复仇。”伍子胥了解到太子建在宋国,于是立刻赶往宋国与太子建会合。然而,宋国也陷入了内乱,伍子胥和太子建只得逃往郑国。此时的郑国,已不再是昔日的强国,而是一个小国,位于各大诸侯国争斗的中心。刚到郑国时,郑国国君子产热情接待了二人,但伍子胥很快意识到这里并不适合长期居住,因此他们又决定前往楚国的死敌晋国。
晋国的国君晋顷公表面上对二人表示友好,但背后有自己的算盘。他试图利用太子建与郑国的友好关系,借此灭掉郑国。晋顷公劝说太子建:“你现在流亡无依,不如回郑国做内应,借此消灭郑国,我会封你为侯。”太子建在晋顷公的劝说下,答应了这个计划。虽然伍子胥识破了晋顷公的阴谋,但太子建陷入了自己的复兴之梦,拒绝听取伍子胥的劝告。
然而,太子建的计划很快暴露。一个随从因犯错而被太子建打算处死,结果该随从将计划泄露给了郑定公。郑定公在确凿证据面前,决定处死太子建,彻底摧毁了晋顷公的阴谋。伍子胥和太子建的儿子芈胜不得不逃离郑国,前往楚国的敌国——吴国。
在途中,伍子胥和芈胜被迫穿越昭关。由于楚国的军队驻守在昭关,守卫非常严密。两人虽然险些被发现,但幸运地遇到了渔翁的帮助,顺利越过长江。渔翁将两人送往江对岸,甚至在危急关头选择以死表忠,保证伍子胥和芈胜的安全。
伍子胥深知渔翁的无私之情,感谢不已,并誓言永远铭记。渔翁的行为反映了春秋时期忠诚与信义的重要性,他的死象征着对承诺的坚守。伍子胥怀着感激之情继续前行,最终到达吴国。
在吴国,伍子胥和芈胜的遭遇引起了吴王僚的关注。通过公子光的推荐,伍子胥得以见到吴王僚,并向他讲述攻伐楚国的利害。伍子胥指出,楚国国君昏庸,正是吴国崛起的大好时机,吴国若不趁此机会击败楚国,将错失良机。吴王僚听后有所触动,但公子光却反对伍子胥的提议,认为伍子胥的动机主要是为了个人复仇,而非真正为吴国着想。最终,吴王僚决定暂时搁置进攻楚国的计划,伍子胥的复仇大计也因此被打乱。
尽管如此,伍子胥并未灰心丧气,他开始重新调整策略,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吴国王位。通过自己的智谋与胆识,伍子胥最终帮助公子光刺杀吴王僚,为吴王阖闾登基铺平道路。
伍子胥的传奇不仅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复仇精神,也让他成为古代忠诚与抗争的象征。他的故事在历史中传颂,成为了百姓心中渴望正义的象征。
发布于:天津市睿迎网配资-排名第一的配资公司-配资炒股的-股票配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